(相关资料图)
本报记者 苏茜茜
孔子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如同呼吸一般重要的存在,作为当代青年创作者,能够给我这样一个机会,让我能够通过这样一部现代的、生动的作品描绘自己心中的孔子,这既是一种创作的冲动,更是一种创作的责任和使命。”导演李瑜在接受采访时说。8月14日、15日,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二季十部优秀青年导演原创剧目之一的《夜行记》,于尼山圣境景区的尼山大讲堂·和乐厅开演。
8月14日,夕阳西下之时,《夜行记》在尼山大讲堂·和乐厅顺利完成首演。观众对这个营救夫子的故事报以极大的热情,现场座无虚席,掌声雷动。“这部剧的表现形式很新颖,通过两台摄像机的实时呈现,让现场观众更近距离地接触到演员的表演,时刻带动着大家的情绪。”《夜行记》首演结束后,现场观众彭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叹,“这部剧真的很精彩,导演的巧思贯穿其中,他运用现代人的一些思考手法,表达孔子的思想。剧目最后,所有人都在营救夫子,无论你是什么身份、什么阶级,都在为了这个事情而努力,这一点让我很感动。”彭女士还告诉记者,当时演员现场说的一句台词,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:“连我父亲都时常忘了我是个孩子,但你却记得。”
孔子故里深厚的文化底蕴,尼山圣境浓郁的文化氛围,在各个方面很好地契合了《夜行记》的内容和质感。取材并实拍于园区内的影像被灵活运用到演出中,获得了极佳的剧场效果。“拍摄的时候正在放烟花,有一种像过节一样的氛围,感觉特别开心。”据李瑜介绍,《夜行记》剧组成员来到曲阜尼山的第一件事情,就是拍摄夫子像,大家把这个震撼人心的场景用在了这部剧的结尾。
话剧《夜行记》取材于夫子周游列国期间的最大危机“陈蔡之厄”史实,夫子机缘巧合与一个书生,一个飞贼,一个小兵有过短暂的一面之缘,这却彻底改变了三人的命运。演出通过现代化的剧场语汇勾勒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营救行动。
当代、酷炫、真诚,李瑜用这三个关键词概括《夜行记》,创排过程中无数个发自内心的笑与泪的瞬间,也见证着主创们对夫子思想之博大与纯洁的碰触。“我们运用了非常当代的语汇来传达传统文化,体现东方意境之美。”在李瑜看来,《夜行记》用简洁有力的剧场样式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转译,做出传统和当代的交融与碰撞之美,通过夜和光两大核心意象,展示寻光夜行的惊心和激情。
在尼山的夜里,剧组在园区的树林中拍摄定妆照以及剧中所需的视频素材,废寝忘食直至凌晨,一如《夜行记》中几位角色的寻光夜行之态。演出的一个多小时里,剧组和尼山的观众们拥有了共同的脉搏,顺利首演也鼓舞了剧组人员的创作热情。
“《夜行记》中,我们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现代的诠释。信念之于人,就如同夜幕中的光,希望我们都可以像剧中人一样找到信念,遵循自己心中的光,一直前行。”李瑜说道。
下一篇:最后一页
X 关闭
X 关闭